当前位置:健康大时代>快讯>正文

痛起来真要命身体最简单长石头的8个部位看看你有吗

  
时间:2020-05-18 14:35:52  阅读:3543+ 来源:腾讯健康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郑子龙0371

人体里流的是血,长的是肉,可这血肉之躯有时偏偏会长出一些“石头”。它们可能小如沙粒,也可能大如鸡蛋,有时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颗,也会撂倒英雄汉。

这些“疯狂的石头”指的是结石。

顾名思义,结石就是由无机盐、有机物集结形成的固体团块,像“石头”一样硬。它们是一种异常矿化的产物。

开始时,脱落的上皮细胞、粘液团块、细菌团、寄生虫体或卵、炎性渗出物、粪块等会形成核心。

在受到代谢紊乱、局部梗阻、感染等内因,以及气候、环境、药物等外因的影响时,人体的正常矿化过程失衡,磷酸钙或碳酸钙等无机盐一层一层地沉积在核心之上,像“包子皮”一样将核心包起来,就形成了包壳。

我们体内结石的数目、体积、形状、外观和成分等,与结石所在的部位、形成过程等因素有关。

结石通常病程较长,病情轻重不一。比如,有些人可能20多岁就会突然被肾结石“袭击”,并和它相伴生活很久很久。

结石可造成管腔的梗阻,影响所在器官的液体排出,进而产生疼痛、出血或继发性感染等症状。

虽然不是不治之症,但结石带来的痛苦却让人“绝望”。有患者将结石痛形容为“仅次于分娩的疼痛”“疼得泪流满面、浑身冒汗、天旋地转”,再加上它容易复发,所以还真是个十分恼人的疾病呢。

人们最熟知的可能是肾结石。事实上,牙周、唾液腺、胃肠道、胆囊、膀胱、输尿管和尿道等处也会长“石头”。

接下来,我们就从上到下依次梳理一遍。

1.牙石

口腔就像一个“蓄菌池”,细菌粘在牙齿表面会形成牙菌斑。若不注意清洁,牙菌斑会慢慢矿化并沉积在牙面,这就是牙石。

牙石是人体最常见的“石头”。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35~44岁的居民中,口腔内牙石检出率高达96.7%[1]。

牙石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。

前者位于龈缘以上的牙冠面上,呈淡黄或乳白色,可被烟、茶、食物着色,沉积快、量多;后者位于龈缘以下的牙根面上,肉眼不能直接看到,必须用探针探查,呈褐色或黑色,沉积慢、量少而硬,与根面附着牢固。

前面提到的龈缘又是什么呢?直观来说,当我们张开嘴时,牙齿外露的部分和藏进牙龈的部分,会有一个分界线,这条线就是龈缘。

牙石不会让你疼得“天旋地转”,但它表面粗糙,是菌斑最喜欢附着滋生的部位。牙石的多孔结构容易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,轻则刺激牙周,引起牙龈红肿、出血、溢脓、萎缩;重则牙石深入牙槽骨(也就是上颌骨下缘、下颌骨上缘“镶嵌”牙根的部位),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。

龋齿一坏坏一颗,牙周一坏坏“一窝”。若对牙石不够重视,稍不留神就可能毁掉一口牙。

2.胃石

胃石症在临床上也不少见,在柿子、红枣等果实成熟的秋冬季节最容易发生,是某些未消化的植物成分(如鞣酸、纤维素、果胶、胶质等)在胃内凝结而成的异物。此外,吞入毛发及某些矿物质(如碳酸钙、钡剂、铋剂等),也也许会出现胃石症[2]。

和年轻人相比,胃石症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一些。这是因为,老年人的胃动力相对弱一些、排空速度缓慢,导致食物在胃部停留的时间长,给结石在胃内的凝结“创造”了更多机会。

胃石症可以完全无症状,也可能会引起上腹不适、食欲不振、口臭、恶心、呕吐,或不同程度的腹胀、腹痛等。由于早期症状通常难以分辨,因此,有以上不适症状者应及时就医,以便早诊早治[2]。

3.胆囊结石

通常情况下,胆汁中的胆固醇、卵磷脂和胆盐共同维系着胆汁的稳定。若胆固醇过多,就容易析出结晶,形成结石。此外,胆囊收缩能力减低,胆囊内的胆汁淤积而不排出,也容易导致结石的形成。

胆石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三类:胆固醇类结石、胆色素类结石和其他结石。

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,女性多于男性,40岁以后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[3]。尤其是孕妇、正在口服避孕药和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、肥胖、极低热量膳食(如过度节食)的人,以及患有糖尿病、肝硬化、胆囊动力下降等疾病的人,更容易出现胆囊结石。

一般来说,胆结石会按照“无症状—有症状—出现并发症”的顺序发展。

小胆石更容易出现症状,常发生在进食后,尤其是吃油腻食物后,表现为:

(1)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。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隐作痛、饱胀,伴有嗳气、呃逆等,常被误认为“胃病”。

(2)胆绞痛。这是胆囊结石的典型表现,疼痛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,呈阵发性,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,多伴恶心、呕吐[1]。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,胆绞痛持续的时间不定,有长达几个小时的,也有“来去匆匆”的。于是,有些患者会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,不及时就医,最终发展成急/慢性胆囊炎、胆囊积液、胆囊癌等并发症。

此外,胆管也可能长结石。如果胆管里的石头没引起胆道梗阻,就可能没有一点症状;但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,则可出现急/慢性胆管炎、肝损伤和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,表现为腹痛、寒战高热或黄疸等。

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,而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[3]。

4.泌尿系统结石

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,5%~10%的人在其一生中,都至少发生过一次泌尿系统结石。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高达1%~5%,且该病的地区差异很明显,南方地区发病率高达5%~10%,高于北方地区;男女性别比例为3:1,好发年龄在25~40岁[3]。

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发部位以肾和膀胱最多,输尿管和尿道等部位的结石,则常常由上述结石下移而形成。

表现一般是突然剧烈腰痛,持续性或间歇性都有,并沿输尿管向髂窝(直观感受就是小肚子附近疼痛,但很难说清楚位置)、会阴及阴囊等处放射,还也许会出现血尿或脓尿、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等[3]。

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机制至今还不太清楚,许多资料显示,可能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导致的,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遗传、环境、饮食上的习惯和职业对结石的形成影响很大[3]。

泌尿系统结石容易引起尿路梗阻和感染,对肾功能等的损害比较大。尤其是下尿路长期梗阻时,对全身的影响就更为严重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[4]。

除了上面几类常见结石,人体还会长一些比较“小众”的结石,比如涎石。没错,就是“垂涎三尺”的“涎”,跟我们的唾液有关。

它是涎腺(又叫唾液腺,由腮腺、颌下腺、舌下腺以及其他小涎腺组成)内或其导管内形成的钙化物,表现为进食时涎腺(直观感受就是腮帮子周围)肿胀、疼痛等。

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长结石,但大多数时候,这些还没成气候的“小石子”,会随着我们的运动或尿液冲刷等排出体外。从“诞生”到“灭亡”,我们可能都察觉不到。

即便是那些不能自然排出的结石,现在也有很多成熟的治疗方法。

除了人们熟知的药物治疗、手术取石外,近年来开展的体内、体外震波碎石术,可以将结石粉碎后排出体外,成功率也很高。医生会根据结石的部位、数目、大小等情况决定采用哪些手段。

而对于牙结石,牙科医生能够最终靠超声波洁牙或刮治等方法去除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洗牙了。

若想减少结石的形成和复发,改变不良生活小习惯就特别的重要。

饮食方面,一是要三餐定时定量,尤其要注意按时吃早餐,有助胆汁正常排出。

二是要少吃胆固醇和嘌呤含量较多的食物,比如动物内脏等,避免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量。

三是要勤喝水,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天,尿液中盐的浓度很容易升高,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一个“完美的环境”。而多排尿可以带走尿道中的沉积物,减少结石形成或复发的机会。建议喝白开水,并避免喝太多浓茶、咖啡。

四是要避免空腹吃大量柿子、黑枣等。吃菠菜等草酸盐比较多的食物前,先用水焯一下。

生活起居方面,要注意口腔卫生,每天至少在早晚各刷牙一次,并用牙线清洁牙刷刷不到的牙缝,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。

避免久坐不动,平时要多进行散步、慢跑等运动。关节等身体情况好的人,还可以适当做些原地跳跃动作(比如跳绳),真的可能把结石蹦下来哦!

审核专家:

刘小伟|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、教授

雷勇华|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教授

参考文献

[1]王兴.《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》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.

[2]葛均波,徐永健,王辰.内科学(第9版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.

[3]陈孝平,汪建平,赵继宗.外科学(第9版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.

[4]陈志强,余虓.泌尿系结石诊治现状与展望.《临床外科杂志》,2011.

【主创团队】

编辑:张杰、王凤灵

排版:任一鑫 /运营:陈韵伊

统筹:张宁

精编文章

专家指点

  • 沃莱协力加速启航,2023供应商大会圆满召开:新格局、新融合、赢

    强化品质承诺,共筑客户价值。沃莱科技积极

  • 桃花面公益行 | 走进大山撒播希望

    走进大山为爱行动2023年3月桃花面品牌管理